以学科建设为核心 提升国际竞争力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水平直接体现着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能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20年来,按照有特色、高水平的要求,学校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推动交叉融合,形成了涵盖7大门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科体系,成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全、旱区农业优势最为突出的大学,构建了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和乡村振兴的5大学科群。ESI全球前1%学科从无到有,达到7个,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循序渐进 绘就学科建设体系
1999年合校初期,学校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思路,首先妥善地解决了体制和资源整合问题。
在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学校将学科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首次把2003年确定为“学科建设年”,对学科建设思路进行了全面梳理,按照学科功能划区,对分布在原7个单位的院、系、所进行了大范围布局调整,重新组建了14个学院,在全国首先实现了教学和科研单位的实质性融合,为学校实现新时期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4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主要建设了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畜禽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治和农业有害生物防治与生物源农药创制等3个科技创新平台,2009年通过国家验收;2010年,学校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依据国家相关规划要求,制定了我校《“985工程”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985工程”改革方案》。围绕旱区农业生物资源与逆境生物学研究等13个学科建设项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领军人物与创新团队建设、自主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大方面进行建设。2013年底,所有建设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985工程”(2010-2013年)评审验收。
200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序列,建设主要任务包括重点学科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切实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学校的整体、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总体建设目标是让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核心指标方面达到国内一流大学水平,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主体的若干学科或学科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西部地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机理与综合治理等9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项目、校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012年我校“211工程”三期所有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2009年,为切实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学校围绕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全面、系统开展了一次以“凝炼学科方向、组建学科创新团队、构筑学科研究平台”为主题的学科大调研活动,制订完成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科建设规划》(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十年学校的学科建设目标和内容。
2012年,学校积极推进学科组织体系建设,成立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遴选了17个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建设负责人和58位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健全了一级学科专家组,明确了学科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岗位职责。
为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推动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学校再次确定2013年为“学科建设年”。 结合学科建设年活动,学校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决定》。提出构建7个学科群,以及4个基础与支撑学科的“7+4”学科布局体系,作为指导学校今后学科建设发展的蓝本。
2014年,为统筹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创新学科建设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事宜。4月,学校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把学科建设办公室整体并入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设立学科建设处。
2015年,学校成立了第四届学术委员会,为学校学科建设发展与管理提供决策咨询。
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学校依据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确定重点规划建设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动物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5个学科群,在新起点上加快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步伐。
学校根据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双一流”发展战略目标和学科建设规划,对学位授权点进行优化调整,撤销了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主增列了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18年,学校申报撤销生态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主增列社会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目前,学校共有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凝心聚力 学科水平显著提升
1999年合并组建时,学校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设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经过近20年持续建设,现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设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此外,还有兽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农业、风景园林等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初步形成了旱区特色鲜明、层次清晰、协调发展、与学校使命相适应的学科体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B+”以上学科达到13个。
学科国际排名方面,2010年9月,我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6年,实现ESI学科“增4升1”,新增了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4个ESI前1%学科,农业科学跃居全球前1‰。2019年5月,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农业科学跃居全球前0.27‰,植物学与动物学居全球前1.08‰。
在US•NEWS世界大学2018年学科排名中,我校有5个学科上榜,其中农业科学居全球30位;在2019年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我校有13个学科上榜,其中农学居第5位、食品科学与工程居第13位、水资源工程居第24位;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我校农林学科也位居百强之列。